陜西歷史源遠流長,輝煌壯麗,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周、秦、漢、唐等十四個古代王朝的國都所在地。作為全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歷時千年之余,文化底蘊深厚。完整性、豐富性、至高性的特點使陜西文物資源得天獨厚,聞名于世?!蛾兾鞴糯拿鳌?陳列展出全省文物珍品3000余件,等級高,歷史性、科學性、藝術性強,多為國之瑰寶。這里選介其中的一部分,供大家賞析。
人面魚紋盆 新石器時代中期。1974年西安市臨潼區姜寨遺址出土。高25厘米,口徑43厘米。 為新石器時代孩童葬具----甕棺的頂蓋。陶盆底部留有小孔,先民認為可供死者靈魂出入。內壁繪魚群圍繞的人面,應是當時的一種圖騰,或包含著生者對亡者的祝福和長者對晚輩的親情。
玉雕人頭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。1976年陜西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。長4.5厘米,寬4.1厘米,厚0.5厘米。玉髓質,色黃,雙面平雕。人頭像為側面剪影式,頭束高髻,團臉,鷹勾鼻,半張口,下唇稍長,線刻極為夸張的大眼,耳輪偏后,腮部鼓出,細頸,面頰部透鉆一圓孔。雕刻手法古拙,形象傳神,憨態可掬。表現了當時的時代特征----氏族、祖先崇拜。
多友鼎 鑄于西周厲王時期。1980年11月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下泉村青銅器窖藏出土。高51.5厘米,腹徑50厘米,重37千克。腹內壁鑄銘文22行、278 字,詳細記敘了周厲王時將軍多友率軍在今涇水流域抵御 狁侵擾的戰斗情形。多友鼎形制俊偉,是西周后期青銅鑄造業的代表作。所鑄銘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獻,對于研究匈奴史及當時社會的政治、經濟、軍事和民族關系,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。銘文結構凝練,字跡秀麗,又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中的重要篇章。
五祀衛鼎 鑄于西周恭王時期。1975年陜西岐山縣董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。高36.5厘米,口徑34.3厘米,重11.5千克。鼎腹內鑄銘文19行、207字,記載周共王五年正月,裘衛和邦君厲交易土地一事。該銘文是研究西周中期社會經濟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資料,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。銘文中“共王”是周恭王(西周第六位君王,名繄扈)之稱,結合銘末紀年,可知此鼎為周恭王五年正月所鑄,為西周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。
杜虎符 戰國秦。 1975年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出土。長9.5厘米,高4.4厘米,厚0.7厘米,重0.08千克?;⒆髯咝?。正面突起如浮雕,背面有槽?;⑸碛绣e金銘文九行四十字:“兵甲之符,右才(在)君,左才杜。凡興士被甲,用兵五十人以上,必會君符,乃敢行之。燔燧之事,雖母(毋)會符,行 (也)?!狈枪糯⒂糜趥鬟_命令、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。通常作虎形,分為左右兩半,右半符留在京師,左半符頒發給屯駐在外的軍隊。需調兵時,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,軍隊長官將右半符與左半符驗合后,軍隊即按使者傳達的命令行動。此符鑄于秦惠文君稱王前,掌握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。
皇后之璽 西漢。 1968年咸陽市狼家溝村出土。高2厘米,邊長2.8厘米,重33克。玉質為珍貴的和闐羊脂玉。螭虎鈕,印座四側刻云紋,印面陰刻篆文“皇后之璽”四字?!稘h舊儀》載:“皇后玉璽,文與帝同,皇后之璽,金螭虎鈕?!贝擞⌒沃婆c印文正與漢制相合。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后合葬的長陵約1公里,推測為呂后之物,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, 彌足珍貴。
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西漢 。通高58厘米,口徑9厘米,重2.57千克。1981年陜西興平市茂陵1號無名冢1號從葬坑出土。銅爐系博山爐形式。由爐體、長柄、底座分鑄鉚合而成,通體鎏金鋈銀,精雕細鏤,是一件至為罕見的藝術精品。爐口外側和圈足外側刻有銘文,記其原為未央宮物,后歸陽信家,應是漢武帝賜給陽信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物。
彩繪雁魚銅燈 西漢。1985年陜西神木縣店塔村西漢墓出土。通高54厘米,長33厘米,寬17厘米,重4.925千克。燈由銜魚的雁首、雁身、兩片燈罩及帶曲鋬的燈盤四部分組成,可拆卸。雁身為兩范合鑄,兩腿分鑄后焊接。通體彩繪紅、白二色。兩燈罩可自由轉動,能調節燈光照射方向和防御來風。雁腹內可盛清水,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,可減少油煙污染。構思精巧別致,是漢代燈具中的杰作。
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 西魏。1981年陜西旬陽縣東門外出土。高4.5厘米,寬4.35厘米,重75.7千克。此印為北周大司馬獨孤信之印。煤精制成,呈8棱26面球體,其中正方形印面18個,三角形印面8個。有14個正方形印面鐫刻印文,內容不同,各有其用途,如“臣信上疏”、“大司馬印”、“大都督印”、“刺史之印”、 “獨孤信白書”、“令”、“密”等。印文楷書陰刻,書法遒勁挺拔,有濃厚的魏書意趣。此印反映了主人職多權重的史實,也是研究北朝印璽制度的珍貴資料。
安伽墓貼金彩繪淺浮雕圍屏石榻 北周。2000年西安市未央區大明宮鄉炕底村出土。長228厘米,寬103厘米,通高117厘米。石榻由11塊石板構成,共刻繪56幅圖案。題材主要表現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、宴飲、狩獵、娛樂等場面,畫面刻繪的人物多為胡人。安伽是出生粟特貴族的北周同州薩保,負責管理入華貿易的中亞商胡及祆教事物,居住并葬于長安。此榻雕刻精細,紋飾彩繪貼金,題材豐富,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。
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。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。高6.5厘米,長15.6厘米,口徑5.6厘米。紅色纏絲瑪瑙琢成,圓雕技法。杯底雕成獸首,獸處于全神貫注飛馳奔騰的一瞬間,栩栩如生。獸嘴鑲金,金光與玉色交相輝映。造型、制作精絕,是一件來自中亞的具有安息風格的藝術佳作。
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 唐。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。通高14.8厘米,寬11.1厘米,厚9厘米,重549克。此壺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攜帶的皮囊或馬鐙的造型,腹部兩側各飾一銜杯舞馬,造型、紋飾均獨具匠心,舞馬形象尤具風采,是唐代乃至中國古代金銀器中的珍品。
鏤空飛鳥葡萄紋銀香囊 唐。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。直徑4.7厘米,鏈長7.4厘米,重36克。為唐代貴族燃放香料的用具??蓲煸谏砩?,也可置于帷帳之中。球形,分上下兩半,其間以合頁、搭扣連接。內部有兩個同心平衡環和一個焚香盂,其間均成直角相互鉚接支撐,無論怎樣轉動,香盂始終呈水平狀態,所盛香料不會傾覆。這種裝置原理體現了當時發達的科技與金屬制作水平。
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。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。通高58厘米,長41厘米。造型新穎浪漫。駝背部架一平臺,鋪方格紋長毯,上有樂舞俑8個,7男樂俑1女舞俑。樂俑環坐平臺四周,分別執笛、箜篌、琵琶、笙、簫、拍板、排簫7種樂器,在全神貫注地演奏,女舞俑婷婷玉立于7個樂俑中間,輕拂長袖,邊歌邊舞。這組樂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,舞樂者均穿著漢族衣冠,使用的卻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,表現的是流行于開元、天寶時期的“胡部新聲”即胡漢文化融合后的新舞樂。釉色鮮明亮麗,協調自然??胺Q唐三彩中的極品。
青釉提梁倒注壺 五代。1968年陜西彬縣出土。高18.5厘米,腹徑14.3厘米。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,鳳凰作提梁,獅子當流,腹部刻纏枝牡丹花,梅花形注水口設于壺底中央,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,注水時將壺倒置,待盛滿后,將壺放正,滴水不漏。造型大氣,設計獨特,飾紋精美,釉色瑩潤,是耀州窯的代表作品。
黑釉“油滴”碗 北宋。陜西蒲城縣城關鎮收集。高9厘米,口徑30.2厘米,足徑11.8厘米。油滴,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種之一,特點是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,狀如黑夜的星辰,又似一滴滴晶瑩的油珠,十分美麗。其形成機理是釉層中的氧化物經高溫發生分解所致。這件黑釉“油滴”瓷碗,胎體厚重,釉面漆黑,具有典型的北方窯口的工藝特征,環布碗底的油滴斑點,晶瑩透亮,增添迷人的色彩,堪稱瓷中瑰寶。
上一篇:宋代定窯瓷器鑒定技巧
下一篇:新藏友如何巧選文房雅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