陜西文物保護專修學院專家介紹,定窯白瓷始于唐代,興盛于宋代。宋代時雖仍以燒造白瓷為主,但另兼燒黑釉、綠釉、醬釉及白釉剔花器,這些工藝導致了最后定窯瓷器會呈現偏白色、偏黃色、偏青色、偏紫色以及黑色如漆的特點。定窯一直以其精致大方的色澤和造型聞名于世,也深受世人青睞,那么宋代定窯瓷器鑒定如何呢?需要注意四點技巧。
宋代定窯瓷器鑒定技巧之釉色
定窯瓷器多為白胎,尤其宋代產品,幾乎都是白瓷胎,胎質十分堅硬。這是因為原料中含氧化鋁量較高。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“象牙白”色。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。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,因為施釉較薄,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。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。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,大小不一。這是鑒識時要注意的要點。
定窯白釉孩兒枕
宋代定窯瓷器鑒定技巧之玉質感
要有玉質感。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,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,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,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。
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
宋代定窯瓷器鑒定技巧之竹絲刷痕
要見“竹絲刷痕”。定窯的制胎工藝中,在胎半干之時,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,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“竹絲刷痕”。
定窯白釉盞托
宋代定窯瓷器鑒定技巧之淚痕
宋代定窯白釉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,即所謂的“淚痕”。這是上釉過程中,釉漿流淌的痕跡,“淚痕”厚處均有明顯的偏黃色。無論是正燒,還是覆燒,“淚痕”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。這是鑒定定窯瓷器尤其要仔細觀察的重要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