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李建民 權 娟
中國傳統建筑歷經千年得以留存和延續,離不開一代代先輩們潛心研究的努力付出,他們貢獻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,為中國傳統建筑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。然而,傳統建筑行業面臨一系列的現狀:行業內技術工匠老齡化現象嚴重,傳幫帶人才培養輸出效率低,傳承人越來越少;前端技術從業人員基礎學習難度強,缺乏系統的學習路徑,從業人員少,傳統建筑行業面臨人才行將斷代的客觀局面,傳統建筑技術傳承與發展迫在眉睫。
一、傳統建筑技術傳承面臨的首要問題
傳統建筑技術傳承面臨的首要問題表現在,傳統建筑構件繁多,空間錯綜復雜,學習依托傳統的圖文二維表現方式,無法完全展示構件的搭交關系、工藝工法的操作流程,學習者難以建立系統的空間概念,初學者難以讀懂。通過梳理傳統建筑學習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:
1.記憶難。傳統建筑形制類別多種多樣,各個形制構造組成復雜,構件名稱繁雜且混亂無序,缺少規律難以記憶,梁思成在《清式營造則例》中描述:“在我個人工作的經過里,最費勁最感困難的也就是在辨認,記憶及了解那些繁雜的各部構材名稱及詳樣……”,直觀地提出了傳統建筑學習的困難在于構件的分辨和記憶,為研究傳統建筑的學習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切入點。
2.理解難。傳統建筑各工種體系龐雜且專業實操性強,單一的理論+圖文學習很難建立空間關系;傳統建筑屬于系統性工程,各構件各工種聯系緊密,若沒有建立系統性的學習思路,則難以全面理解掌握,梁思成在《清式營造則例》中描述:“在這將近兩年的期間,我得著機會改正了許多錯誤,增補了許多遺漏,勉強成此。深知清式營造原則,斷不是這短短的文字和幾張的圖表所能解釋詳盡的,只望能示其基本大概而已……”梁思成先生耗費大量的精力力求將所著資料做到精益求精,雖受歷史局限性的影響未能深入展開研究,但所著文字和圖表為我們梳理傳統建筑的研究重點指明了方向,有助于傳統建筑教學研究方面的思維擴散。
“至于本書的主要目標,乃在將清代”官式“建筑的做法及各部分構成的名稱,權衡大小,功用,并與某另一部分地位上或機能上的聯絡關系,視為詮釋,并用圖樣標示各部正面、側面,或斷面及與他部相接的狀況。圖樣以外,更用實物的照片,標明名稱,以求清晰。但這些僅以“建筑的”方面為限,至于“工程的”方面,由今日工程眼光看來,甚屬幼稚簡陋,對于將來不能有所貢獻,故不贅?!绷核汲上壬峒坝脤嵨镎掌郧罄斫馇逦乃悸贩椒?,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工程實物對于傳統建筑學習的重要性,而且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建筑工程技術研究,為研究傳統建筑的空間構造關系、工藝工法的技術展示提供了有效思路以及可行性的方法。
3.繪圖難。體系復雜構件繁多,圖紙繪制細節繁冗,構件相互疊加咬合,繪制時易出現錯亂、遺漏的情況,梁思成在《清式營造則例》中描述:“在制圖之初,我本擬將每部分權衡數目全在圖上注明,終因繁雜混亂,故未實行……”傳統建筑體系龐雜,內容標注數目繁多,梁思成先生在傳統建筑知識體系的表達上做了大量的實踐嘗試,為后續的探索研究做了大量的鋪墊,在繪圖方法、記憶方法的研究方面少走彎路,形成系統全面直觀清晰的研究成果。
二、傳統建筑技術傳承解決思路
中國傳統建筑構造復雜、工種多樣,無論技術研究還是人才培養都面臨一系列難點和問題,正是先輩們在不斷的研究過程中總結提出了這些問題,我們才能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。作為從事傳統建筑研究的專業團隊,我們通過十多年的行業調研、設計實踐及技術經驗積累的基礎上,依托新時期科技的發展,團隊運用多元化的繪圖工具和新科技的表現手法,從設計出發,整合研發出一套傳統建筑設計及技術學習資料,通過二維理論與三維實物展示的同步關聯,生成一種直觀化、程序化、區塊化的沉浸式教學方法,有助于學習者從繁雜的構件體系中跳脫出來進行規律性的學習,有助于學習者對工藝工法的做法要求進行實踐性的理解,使傳統建筑各領域的技術人才及從業者(專業學生、科研人員、設計人員、監理人員、施工人員、政府人員等)快速掌握并用于實踐。
依托系統性的教學研究資料,同步傳統建筑實物教學展示,搭建傳統建筑產學研基地平臺。產學研基地將從教育階段起步,與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機制,為高校定向培養傳統建筑應用型人才,學研基地理論教學資料以梁思成《清式營造則例》為詮釋藍本,從培養未來傳統建筑設計及技術人員為出發點,根據傳統建筑體系的技術流程和學習規律,制定全過程、系統性的應用型專題教材,兼顧傳統建筑構件記憶、計算及設計學習。實踐教學以理論學習為基礎,全面展示傳統建筑中的木、磚、瓦、石、油漆等各個工種的工藝工法包括構件外觀及榫卯實物、構件名稱記憶展示,以及工藝工法操作工序,油漆彩繪的施展,文物建筑修繕工藝的展示和介紹等,再現三維教學場景有助于學習者快速掌握。學習資料包含以下專題內容:
1.傳統建筑設計通則
2.清式營造則例構件記憶法
3.設計制圖新法則關系對應法
4.清式營造則例記憶計算詮釋(設計篇)
5.清式營造則例榫卯記憶法
6.清式營造則例木構榫卯圖集
7.清式營造則例翼角圖集
8.清式營造則例斗拱圖集
9.清式營造則例傳統建筑油漆彩畫
10.清式營造則例十一作構件大全
11.傳統建筑方案設計流程
三、傳統建筑技術傳承發展策略
(一)古建學研加快技術人才快速輸出
團隊從設計和技術角度出發,結合傳統建筑的專業性、系統性特點,提出搭建中國傳統建筑學研基地平臺,即,打造實體模型空間環境,采用“二維理論+三維實體”相結合的表現方式,通過理論讓學習者掌握繪圖、計算、設計技能,通過實踐讓學習者切身感知、認知傳統建筑空間構造關系、工藝工法及建造工序,理論與實物一一對應,最終全面掌握傳統建筑知識技能。
一是培養設計人才,掌握傳統建筑設計流程,熟練設計繪圖、設計計算、設計創作及設計應用;二是培養技術應用人才,包括傳統建筑行業領域內的技術監督、技術研究、技術實施人才,通過設計繪制+計算、技術展示+應用進行教學實踐,為社會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。
1.為高校定向培養傳統建筑前端技術人才,快速勝任技術實踐工作;
2.為設計院所快速高效培養傳統建筑設計人才,填補專業人才空缺;
3.為傳統建筑工程建設培養骨干技術人才,把控好技術標準,做好百年工程;
4.為文物保護部門培養技術監督人才,積極健康地推動文物遺產保護。
(二)學研整合提升促進產業聚集形成
學研基地的人才輸出后,會吸引更多的行業從業者聚集,基地根據各自的從業需求實行點對點的培訓,比如,施工對工藝工法的操作,監理對技術標準的掌握,建設單位對傳統建筑方案的選擇和標準工程應匹配的效果認知,文物保護部門對文物現狀評估標準的建立,都能在學研基地中進行匯聚,有利于傳統建筑工程質量的提升。
以傳統建筑學研為靈魂,搭建產業技術服務平臺,吸引產業入駐合作,通過技術管理為入駐企業提供技術支撐,從而把控入駐企業的技術標準,打造規范化產業集群,最終以產業支持發展?;乜蓴U增發展產業園區配套,包括木、磚、瓦、石裝配式建筑加工銷售等,形成權威的傳統建筑產業服務基地。通過產業園區的建立,吸引上下游企業聚集,包括原材料——綠色裝配式建筑加工、安裝、銷售一體化,從而加快傳統建筑產業鏈的形成,產業鏈形成反推傳統建筑技術水平提升,加快傳統建筑行業人才培養,為傳統建筑技術傳承和發展營造良好的行業氛圍。
本文作者:李建民,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所長,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古建筑專家,西安仿古建筑營造學社社長,陜西文保專修學院特聘教授。個人獨立研發傳統建筑領域六項國家發明專利。目前正在研發傳統建筑設計的系統性技術資料,為傳統建筑設計提供學習路徑和方法,大大提高設計速度和設計質量。權娟,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副所長,碩士研究生,工程師,《仿古建筑混凝土大連檐造型結構及其施工方法》《仿古建筑檐口防水結構及其施工方法》《仿古建筑木結構與鋼筋混凝土主體連接結構及其施工方法》三項國家發明專利的主要研發人員,參與并主導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,并發表《論天水古城保護過程中的設計方法探討》。
上一篇:沒有了!